老人已经不配看电视了吗
“适合老人”已经成了时代痛点
二维码、老人电子货币、已经扫码支付,不配风生水起,看电出门一部手机,老人别的已经啥都不用带,大部分人的不配生活是这样便捷的。
但对于老年人来说,看电上述一切可能是老人现代社会的酷刑。
有的已经老年人去超市买东西,使用现金被店员拒绝;或者老年人因为不会用二维码支付,不配被店员羞辱。看电
疫情刚开始时,老人老年人不会在网上买口罩,已经只能用橘子皮自制口罩。不配
2022年6月4日,上海的一名老人因为无法出示健康码被迫下车。
其间司机说:“快点弄啊,人家都等着你了。”两分钟后,老人还是没能成功扫码,无奈只好下车,还说“不耽误大家了”。最后,公交车关门离开了。
就算到了现在,过完2023年这个好不容易开放的春节,爷爷奶奶送走了短暂陪伴他们的子女,想打开能长期陪伴他们的电视机,却发现都是广告,看不明白。
春节期间,《狂飙》很火,有读者在后台留言说,爸爸一个不咋看电视的人,都看起了《狂飙》。
但这也带来了烦恼,有的老人不懂会员机制,同时登录的设备太多,把账号冻结了。
而没有适合老年人消费的东西,其实是社会消费品完成了对老年群体的一轮淘汰。
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老人成了这个时代的易碎品。
所有的消费品,都专注维护老人物理意义上的安全。
比如,号称专门给老人研发的足力健牌老人鞋,主打防滑、舒适等。
老人宝,是怕老人看不见而诞生的,拥有巨大按键和声音的老人宝手机,充电一次可以用一个月。
或者是老人一摔倒就像安全气囊一样弹开的防摔衣。
以上这些产品,并没啥问题,老年人确实需要肉体上的保护,但其实我们都忽视了老年人在文娱上的需求。
我们还停留在错误的需求预估上,以为老年人都在使用他们那个年代的东西,比如听点评书、戏曲,看看《新闻联播》。
但他们也想用最新潮的东西,看最新潮的电视。
他们也想学会使用微信,这样就能经常跟子女们聊聊天,也想用最新的科技解决生活上的难题。
有时,跨越年代的理解,会闹出啼笑皆非又温情的故事。
比如2019年的广告《啥是佩奇》。
其讲述了孙子要回村过春节,打电话跟爷爷李玉宝说想要一个佩奇。
李玉宝问了一圈,终于知道啥是佩奇,并用鼓风机自制了一个“佩奇”。
虽然老年人对产品的功能性需求——简单实用,跟主流市场的新潮吸引力法则是相悖的,但我们还是希望,能在“方便用”和“新潮”之间给老人留条路。
在过去的40年里,科技日新月异,社会滚滚向前高歌猛进,从1994年接入互联网,到人脸识别,从3G到5G,从刷卡到无卡支付,不过三十年。
这三十年,可能是很多读者朋友的大半辈子,或者比部分读者的年龄还大。
但对于老年人来说,这段时光大概是他们生命的一半还不到。
对于他们来说,电视是窗,而如今,对于老年人来说,这最后一扇窗也在渐渐关闭。
一个年轻人走在街上,世界对他来说是晴朗的,空气中闪耀着自由与便捷的圣光。
一个老年人,坐在屋子里,活在一股粘稠的、迟滞的、愈发晦涩的信息浪潮里。
而文明,向来是人的文明,不在于走得快,而在于不以甩掉更多的人为期望。
我们都该思考如何慢点走的问题。
既让老人拥有打捞青春的权利,保持传统的爱好,也给予他们科技上人文的宽容,给新潮留下一条链接过去的途径。
别让现代社会的智能,成为锁死老年人群体的酷刑。
(责任编辑:知识)